网易体育

杭州市政协委员杜正贤:保护利用西兴过塘行码头_委员履职_委员风采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_网易体育

网易体育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风采 >>正文内容
杭州市政协委员杜正贤:保护利用西兴过塘行码头
发布日期:2015年05月29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   字号:[][][]
浙东运河位于大运河最南端,是大运河内河航运通道与外海连接的纽带,西起杭州市钱塘江南岸的西兴,东接甬江入海,包括西兴运河、山阴故水道、虞余运河、慈江等河段。
西兴运河沟通了钱塘江和甬江水系,在历代漕运和交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促进西兴街镇的发展。西晋以后,西兴由以前的军事要塞逐渐转变为一个中转码头,并很快发展成一处繁荣的商业市镇,“浙东首地,宁、绍、台之襟喉,东南一都会也”。
西兴运河的贯通增加了西兴渡口人货中转量和流通量,促进了西兴商业、贸易的发展,促使西兴成为浙东水运货物的重要集散地,由此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行业——“过塘行”。
过塘行即牙行、转运栈,因浙东运河与钱塘江之间无法直接行船通航,专门负责浙东运河与钱塘江之间的货物、人员转运工作,主要是起到票据交换、货物中转的作用,本身并不需要类似仓储功能。因此一般都设于水陆码头、交通要道,门面不大,一两层房屋,两三开间门面。
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萧绍公路、浙赣铁路的通车,运河的作用、地位逐渐被取代,西兴市面逐渐衰落,过塘行建筑也沦为民居。目前留存下来的过塘行建筑不到十处。
西兴过塘行码头保护价值
西兴码头始于春秋战国,兴于两晋、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号称浙东第一码头,是联接钱塘江南北岸的水陆交通咽喉,见证着大运河的重要交通枢纽作用,充分证明了大运河历史上航运管理、税收、商业活动的发展、繁华。
西兴至今仍保存了完整的运河城镇格局、历史街区、传统街巷,历史价值突出。西兴是浙江省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的运河城镇,反映了因浙东运河而兴衰的城镇历史片断。平行于运河的西兴老街就是依托运河流淌才发展、繁华起来的商业街,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清末民国初期的格局及建筑风貌,历史遗存丰富。
西兴过塘行建筑展现了大运河自身的发展和变化,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见证。西兴运河的修建,带动了过塘行的产生、发展,从而也促进了西兴古镇的发展繁荣。浙东地区不知有多少的粮食、棉花、丝绸、盐酒和山货在西兴过塘,转运到中原各地。过塘行的产生、发展、繁荣、衰败也即体现了浙东运河的发展和变化。
西兴是运河文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突出反映了运河的人文价值。西兴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均经此而去浙东。此外,谢安、苏轼、陆游、萨都刺、王守仁、徐渭、毛奇龄、朱彝尊、孙中山等,也先后驻足西兴,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文、故事。
过塘行建筑是杭州传统民居建筑的组成部分,是研究杭州建筑史的重要实证材料。西兴过塘行建筑的建筑形式和民居类似,其木结构的构造方式和技术传统都反映了杭州传统民居的特色。
西兴过塘行码头保护利用建议
根据西兴的城镇特点及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运河文化旅游应成为西兴保护发展的首要之选。发展运河文化旅游除了保护和继承西兴传统民居的特色、体现清末民初江南民居的建筑风貌外,更重要的是保护建筑所处的历史环境。首先要保护河路骨架,展示西兴作为运河城镇的格局;其次保持河道通畅,水体清洁,体现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风采。还可以开辟水上旅游交通线路,除保留原有河埠头外,可以在浙东运河头、西兴驿、古资福桥三处码头设置小型集散广场,以配合西兴老街的步行交通,形成完整的旅游交通体系。
过塘行建筑的保护利用。过塘行建筑是西兴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的代表与精华,也是昔日西兴繁华的见证,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价值。现存过塘行建筑有12处,其中协亨祥过塘行是过布、火柴的,张德茂过塘行是过茶叶、烟叶的,钟大椿过塘行是过猪及鱼苗的,沈渭全过塘行是过绸缎、扇子的。但目前都是作为普通民居使用。
过塘行建筑为木结构,耐火性能差,建筑毗连成片,既没有防火分区,又没有消防通道,缺少防火分隔和安全距离。如果一处着火,一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扑救,毗连的建筑很快就会出现大面积燃烧的局面。另外,居民因生活所需,炊煮、取暖和照明用火,如有不慎也极易引发火灾。
因此,将过塘行建筑作为民居使用不仅不利于建筑自身的保护,也无法体现其特有的价值。在可能的条件下,应该将居民整体搬迁,由政府对这些过塘行建筑进行收购或租用,作为历史街区的公共建筑使用,可以开辟为传统文化展示馆,展示西兴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恢复过塘行原有的功能、复原室内陈设,通过建筑本身展示过塘行的历史、作用。这样既能保护文物,也能改善居民的生活状况。
传统商业的保护。应该大力恢复西兴老街传统商业街的文化氛围,继承和发扬传统商业文化的精髓。大力恢复老字号,也可以通过引进一些老字号来激活商业氛围。
传统文化的保护。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传统产业、民风民俗等口述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非物质遗存提供文化展示、科学研究、旅游休闲的设施场所。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