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体育

网易体育重点课题调研组:“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重点课题调研总报告_视察调研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_网易体育

网易体育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视察调研>>正文内容
网易体育重点课题调研组:“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重点课题调研总报告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07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网易体育重点课题调研组   字号:[][][]
编者按:教育是发展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职业教育事关经济社会发展,涉及千家万户福祉。“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重点课题调研,是省委交给网易体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2015年网易体育的重点履职工作。网易体育党组和主席会议高度重视,蔡秀军副主席领导并参与调研,网易体育科技教育委员会牵头主持调研,联合民盟省委会、民进省委会和教育界别组建“1+2”课题调研组,历时3个多月深入调研,形成一个总报告和《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对策建议》、《建立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产业之间融合体系促进职业技术教育转型发展》两个分报告,提交省委省政府决策参考。本报在此摘编总报告内容,以飨读者。
 
 
良好态势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职教环境逐步优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引导,以敢于担当的勇气始终把发展职教事业的责任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主要领导多次深入院校和基层实地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及时就职教发展作出重要指示。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后,省委常委会和省政府常务会议又先后对贯彻会议精神进行研究部署,决定于2015年召开全省职教工作会议,制定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省级部门早先就建立联动协商机制,各方通力合作,共促职教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对职教发展的领导,各市和大部分县(市、区)都制定了职教“十二五”发展规划,努力办好一所职校、带动一片就业、搞活一方产业。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推进,我省职教布局结构日趋合理,基础建设持续加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目前,全省有职业院校424所,其中高职高专49所(含筹建3所),中职学校304所,技工学校71所,在校生达103.29万人。
紧贴经济社会发展,教育质量明显提升。一是专业布局调整优化。结合产业发展,调整职教方向。全省中职学校面向一、二、三产业的专业学生占比分别调整为2.37%23.93%73.70%,高职为3.5%46.3%50.2%。引导优质资源集聚,高职院校专业增加到19大类314个专业,形成了综合性与行业性院校相结合的院校布局。二是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在全国率先启动中职课程改革,构建了“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专业课程模式。2014年,我省又推进以“选择性”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新一轮中职教育课程改革;高职院校制定《课堂教学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建立招生、教学、创新创业等主要环节的校企联动机制。三是人才成长“立交桥”初步建立。扩大本科、高职招生比例,积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高职院校招考办法,强化技能考核,优秀学生免试入学。中职升入高一级院校比例从2010年的14%提高到2014年的25%,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从2009年的1477人增加到2014年的5684人。四是校企合作得到拓展。通过组建职教集团、搭建校企共同体等形式,中职学校与近万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高职院校的合作企业达12013家。到2013年底,全省中职学校完成非学历培训832万人次;2014年全省高职院校获得技术发明专利1526项,实现横向技术服务项目产值8955万元。
师资队伍得到加强,社会吸引力日益增强。一是师资水平有新提升。开展联合培养职教专业师资试点,增加职教师资本科班向中职毕业生招生计划,探索拓展高职优秀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定向培养职业教师渠道,积极引进社会“能工巧匠”和企业优秀技术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目前,“双师型”教师已占70%,技师或相当水平的教师达到50%以上。二是学生就业率有新增加。近年来,由于基础条件改善、师资水平提升,社会急需的优秀职业技术人才快速成长,我省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仅次于省重点高校,专业对口率达80%。三是社会吸引力有新增强。据省教育评估院统计,有56%的高职毕业生3年内晋升了职位,普通本科生则是52%2013届高职毕业生对母校满意率为85%2014届上升到88%;一半以上用人单位认为中职毕业生胜任岗位,总体满意率达96%。报考职业院校的考生呈逐年上升趋势。
经费投入持续增加,办学条件大幅改善。一是财政投入大幅增加。据统计,2011~2013年全省各级财政共投入职业教育经费353.18亿元(高职106.73亿元,中职246.45亿元),年均增长16.04%,其中2013年投入140.6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近6倍;2013年起,实施中职教育免学费及国家助学金政策,初步建立了生均经费保障机制。二是学生资助力度加大。2007年以来,省级和地方财政共安排91亿元用于440万人次的中职学生资助,其中51亿元用于免除220万人次学生学费。省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分档奖补”,分别用于奖励考核优秀的县(市、区),部分资助了学生。三是职教建设工程稳步实施。2010年以来,省财政投入5亿多元,扶持建设职业示范学校、产学研联合体和省级实训基地;“十二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2.35亿元专项经费(不含奖学助学金)用于“中职教育现代化七项工程”;社会投入也相应增加,初步形成了财政为主、多元投入的经费保障体制,有效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主要问题
 
职教社会地位还不够高,吸引力不够强。一是政策导向上有弊端。在公务员考录、干部选拔使用和职务职级晋升晋级等方面,对职教生的制约比较多。同时还缺乏完善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以及与技能水平挂钩的收入分配制度,职普教“不等值”,客观上对职教生就业竞争和发展空间造成不公平。二是思想观念上有障碍。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进了大学才成才”等陈旧观念影响,社会上鄙视职教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子女读普高进大学才感“荣耀”;独生子女也普遍有怕吃苦思想,感到上职校无前途、没出息,认为当“白领”待遇稳当,当“蓝领”低人一等。三是体制机制上有缺陷。发展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健全,政策文件也有待于整合提升,具体工作条例还需修改完善。同时存在管理体制、劳动收入和类型发展与层次提升等方面的问题;个别地方没有真正将职教纳入主流教育体系,定位仍处于次要和弱势位置;职业院校发展的自主性与独立办学、专业结构调整进展不快。
区域校际发展还不平衡,服务发展能力偏弱。一是山区和边远地区中职办学条件依然较为薄弱。尤其是实施中职免费教育后,加大了地方财政负担;经费投入差异较大,区域、院校之间发展不够平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公共财政对民办职业院校总体投入较少,办学条件较差。二是院校专业设置与我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适切度还不够高。多文科、少工科,专业重复设置、多而不强,品牌特色不明显;中高职衔接、普教与职教融合度还不够紧密,人才培养跟不上需求。据有关部门分析,我省目前技能人才缺口三分之一,高技能人才缺口达一半。三是部分地区中职教育专业结构和学校布局调整尚未到位。技术积累普遍不足,对当地经济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力度不够大;部分乡镇成校和社区学校培训项目设置不尽合理,不能满足当地群众的技能和学历培训需求。
校企合作制度还不完善,企业深度参与不够。一是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缺少全省性的校企合作法律法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政策不够完善,未能很好建立起普遍管用的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二是校企合作的运行保障机制相对缺乏。大多数企业对校企合作仅停留在接收学生实习的浅层次上,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教材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长效运行方面的深层次合作不够,传统的院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政策,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校企开展合作。三是企业利益保障机制还不完善。政策层面对企业、产业、行业参与职教的激励措施不够多,对企业办学补贴、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力度还不大;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实惠不多,带来企业主动参与职教的意识不强,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观。
师资队伍建设还不相适应,教育质量有待提升。与新的发展要求相比,我省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仍难以适应各方需求。一是数量不足。职业院校教师整体数量不足,教师缺编较为普遍,授课任务比较繁重;省教育厅要求中高职院校生师比为121201,实际为161261。二是结构不合理。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仍不够完善,在数量、规模、专业分布、学历层次上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与此同时,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双师型”教师比重偏低,教学工作缺少骨干教师和管理人才,缺乏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教师进修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还有待提高。三是制度不够完善。职业院校在教师聘任和人事制度方面自主权不大,在教师编制核定、兼职教师聘任、管理、考核、薪酬发放等方面缺乏相关政策规范;激励机制不够,受现行的绩效工资体系影响,职业院校教师对开展社会化服务培训热情不高。
 
若干建议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快职业教育优先发展
 
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职教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综合改革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制定职教中长期目标,落实举措、真抓实干;要把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范畴,作为当地人才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要进一步形成职教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标准体系,紧密结合实际,大力推进现代职教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在培育优势特色专业,加快培养主导产业、社会服务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出实招,亮新招,求实效。
政策先行,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要认真研究浙江可以突破的瓶颈制约,推进教育、产业和用人政策的配套衔接,在招工招干、提拔使用和晋升晋级、收入待遇等方面给予职教生更多的实惠。要按岗位需求设置条件,普教职教毕业生一视同仁,坚决破除各类用人偏见和歧视性规定。与此同时,要广泛宣传职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引导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及广大家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职业观、人才观,重视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职业精神和“匠人精神”,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职教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夯实基础,加强统筹协调联动。一是提升省级部门联动协调机制规格,请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由省编委办、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社保厅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完善经常协调制度,统筹全省职教发展规划与政策、推进职教重大项目落地、协调跨部门关系并整合各方资源。二是科学界定教育、人力社保等有关部门的职教职能,理顺体制机制,明确主管部门责任清单,抓紧建立权责统一、办学多元、上下连贯的管理格局。创造必要条件,积极发挥省中华职教社的作用。三是认真调研,适时取消中职学校的繁多名称,将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统称为中等职业学校,统一颁发国家认可的中等职业教育文凭。
突出重点,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研究出台统一、明确、细化的职教经费政策文件,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一是抓紧制订我省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最低标准,三年内全面落实“中职生均公用经费达到普高1.5倍以上”的规定,2017年公办高职生均财政拨款达到本科院校水平,并研究探索民办高职财政补助制度。二是组织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增加对职教基础能力、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的持续投入,重点支持实施名校名师名专业和名品牌实训基地建设工程。三是地方财政预算独立设置职业教育经费,尤其是专业建设经费和校企合作经费;加大对民办职业院校投入力度,建议参照公办标准给予一定比例的生均经费补贴。四是建立民心工程——“职教扶贫计划”,对家庭困难的职教学生,制定相关政策给予帮扶。同时,从政策上积极引导社会各方资金投入职教发展。
 
适应转型升级需求,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提升质量,加强内涵特色建设。一是突出抓好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尤其是选优配强校长。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各环节,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二是促进院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集中力量加强专门化、创等级中职学校建设,做专做强;支持高职院校不断强化特色,培育优势,做特做优。紧紧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七大产业以及社会服务领域,深入推进院校专业结构调整,提高专业与产业及社会发展的匹配度,着力扶持打造一批中职品牌专业、高职和应用本科院校特色优势专业。三是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中职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资源,推行学分制、弹性学习制度,扩大学生多样性学习选择权;推进高职院校和应用本科院校教学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式;加强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和探索,提高教育教学成效;突出“中职重技能、高职重技术”,“中职重职业、高职重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四是完善评价体系。体现“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职教管理理念,重视第三方评价,强化职教评价体系建设。
注重实效,拓宽人才成长渠道。一是完善内部衔接、上下贯通的“直通车”渠道。拓展“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相衔接的技术人才成长通道,扩大中职升高职、以及专升本比例,完善入学知识和能力标准,深化招生考试改革,在重视知识的同时,体现专业技能、工作经验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价值;完善“3+2”、五年一贯制培养,积极探索职业技术人才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一体化培养途径;试点“3+4”中职本科衔接,启动实施高职院校注册入学和职业院校优秀学生推荐升学制度。二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层次。以我省高校考试招生改革试点为契机,通过高职提前招生、单考单招、“三位一体”等多种方式,增加学生接受高层次职教的机会;对少数办学出色的高职院校,试行联合本科院校开展四年制职业教育试点;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加快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研究生11培养,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三是进一步推进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有关部门要明确院校和时间表,积极稳妥推进普通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向应用型转型,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大力支持新建本科院校增设专业硕士学位,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加强指导,促进职普教育贯通。一是完善职教和普教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等机制,促进学生在两种教育体系之间的合理流动。二是建立健全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推行弹性学制、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三是积极探索建立技能与学分转换机制,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逐步实现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高职教育与技师教育的“双证互通”。四是以提高职教信息化水平为抓手,建设标准化城乡成校和社区学校,加强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大力推进职工、农民工和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积极支持行业企业兴办职业教育。一是要整合出台我省促进职教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工作条例,引导产学合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通过立法手段,按数量和质量分等级减免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的税收,用于校企合作经费支出;通过立法、税收、行政引导等手段,构建起有效的产学合作平台,让企业感到参与必须、参与不难、参与有益,能够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二是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大力倡导“深化产教融合是企业重要社会责任”的理念,明确企业在职教办学中的责任和义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表扬激励先进,促使企业主动担责任、尽义务,提高其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形成校企合作良好氛围。三是深化职教集团办学模式改革,创新校企合作方式。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方式,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培训模式,世界劳工组织倡导的就业培训模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小企业创业技能课程”等有效经验,提高职业教育综合成效。
努力加快推行现代学徒制改革。稳步推进试点工作,加大试点工作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支持职业院校和企业围绕职责共担、合作共赢的工作目标,按照服务企业发展、促进学生就业的要求,联合开展招工招生,协力推进培养管理;院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策划课程和教材开发,共同协调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共同组织考核评价,努力实现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无缝对接。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奖补机制。鼓励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探索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积极运用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方式,推进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开展联合办学;对举办职业院校、建有师生实习实训基地或承担其它职教任务的企业,各地政府应通过财政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同时,运用大数据建立省职教专业发展公共信息平台,认真收集、研究和发布有关信息,引导职业院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招生、就业等办学行为。
 
建立健全制度,着力提升职教师资队伍素质
 
改进师资培养方式。根据职教特点,制订体现浙江特色的专业教师资格标准;实施职教免费师范生项目,拓展生源渠道和招生路径;推进职教师范生本硕连读制度,提升师资培养层次;执行职教教师培养单独招生计划,畅通职教教师定向培养渠道;建立工科院校与师范院校联合培养机制,拓宽师资培养途径;开展“优秀职教师范生国际交流”项目,开拓教师视野,学习先进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加强师资体系建设。一是进一步扩大院校的用人自主权。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行聘用制,实行竞争上岗,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骨干教师和主要管理人员。二是完善符合职教特色的师生配备标准。把中高职“双师型”教师比提高至80%85%,生师比降到121181,以保证每年有一部分教师能脱产挂职或学习。三是建立教师进修、实践制度。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教师赴境内外高水平院校进修深造;组织教师赴企业实践,由企业安排高水平的工程师(技师)对教师进行“一对一”传、帮、带,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
完善优化人事制度。一是要打破企事业单位编制的某些壁垒,设置合理的师资引进条件,在保留原有人事工资关系上作出相应的规定,使院校能够建立起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机制。二是建立职教师资资源库,实现兼职教师在省内不同院校间共享,加强校企、校际、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在建立严格兼职教师考核制度的基础上,明确职业院校办学经费中兼职教师合理报酬的开支渠道。三是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吸引并留住优秀师资。建立“双师型”教师企业身份工资与职业技术等级相挂钩的薪酬制度,以岗定薪,提高待遇。加快推进中职正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工作改革。
调整绩效工资办法。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职教教师从事社会培训报酬办法,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在完成全日制教学工作的同时,利用休息时间和现有教学设施,积极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允许各地结合实际,在绩效工资总量基础上进行奖励。总之,要使教师有干头、有奔头,从而激发其积极性、创造性。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