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体育

“三级政协联动、万名委员同行、助推五水共治”专项集体民主监督报告摘编_民主监督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_网易体育

网易体育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民主监督>>正文内容
“三级政协联动、万名委员同行、助推五水共治”专项集体民主监督报告摘编
发布日期:2015年01月20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网易体育“五水共治”专项集体民主监督组织协调小组   字号:[][][]
2014年我省“五水共治”的主要成效
“五水共治”决策部署深得人心,全省上下形成广泛共识。近几十年来,在物质财富极大增长的同时,环境问题却越来越严峻,水污染带来的损害健康等恶果引得人人自危,引发的影响和谐稳定的事件层出不穷,治水已是情势所迫、人心所盼。省委站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以“重整山河”的雄心、壮士断腕的勇气、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毅然决策、真抓实干,彰显了执政为民的情怀、敢于担当的精神。在当前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利益格局深度调整、思想观念日益多元的背景下,一项事关全局性的重大决策要达到全省上下认识高度一致,实属不易。但对“五水共治”,全省共识高度凝聚,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造福浙江人民的大好事、大实事。正因为治水顺应了群众意愿,因此,“五水共治”工作在经历初期的“披荆斩棘”阶段之后,下半年呈现“势如破竹、高歌猛进”之势。思想认识的高度统一,为“五水共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治水带来的“倒逼效应”日渐显现,转型升级“列车”开始提速快跑。省委把“五水共治”提升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充分说明“五水共治”的战略指向不只是治水,而是通过“五水共治”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五水共治”创造性地提出了通过治水倒逼转型升级的新思路,找准了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切入口,创新性战略思维广受赞誉。全省各地把“五水共治”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抓手,重污染行业得到有效整治提升,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进展良好。
黑河臭河垃圾河治理成效明显,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得到有效改善。通过“五水共治”,我省水质下半年起日益改善,Ⅲ类及以上水的比例明显提高;饮用水工程建设力度和污染饮用水源行为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洪涝灾害损失明显减少,治水功效有目共睹。群众普遍反映现在水清了、环境好了、生活品质提高了,许多在外工作的人愿意回老家的乡村了。
重担当抓落实蔚然成风,党和政府以及干部队伍的形象大大提升。“五水共治”,面对的是千年不断的洪涝灾害,根深蒂固的生产生活方式,多年累积的污水污泥,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干部迎难而上、敢挑重担、勇于担当,涌现出一大批“狮子型”干部,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战斗力、执行力得到极大锻炼和提高。治水,已成为干部锻炼能力的赛马场、依法治理的试验田、转变作风的大舞台,极大地提升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提升了广大干部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
当前“五水共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五水共治”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够到位。一是有些干部有松劲畏难情绪。一些干部对“清三河”的成绩估计过高或存有临时任务观念,认为高潮已过,可以歇歇气、缓缓劲。一些干部认为现在稳增长任务很重,而治水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过多,基层工作压力大。二是有些治水规划方案比较粗糙。有的地方调研不深入,论证不充分,“三河”底数不清,缺乏长远规划,时间表、路线图随意性较大,方案与实际脱节,如大村小村空心村,治水规划和工程都一个样,某县一个90来人的偏远村庄也投入70多万元破山埋管;有的地方编制治水规划没有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步考虑,近期目标没有与中长期目标相结合,规划缺乏全局性、系统性。三是有些工程质量存在隐患。目前,“五水共治”项目多、时间紧,可以说“乡乡有重点、村村有项目”,规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等工作跟不上,部分项目匆忙开工,部分项目违规层层转包,施工企业不完全按照设计图纸施工或偷工减料,埋下隐患。一些地方不切实际地提出“三年任务一年完成”、“一年任务半年超额完成”,只求“大干快上”,如某县2014年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占“三年行动计划”的47%,而事实上,第一年的工作缺经验、缺技术,连专项规划也还没有经过专家评审。四是有些地方存在“重建轻管”问题。有的地方治水“应景式”、“运动式”、“表面化”,治水工程建好后就撒手不管;有的治水项目建成后运行维护责任主体不明确,后期维护和管理经费得不到应有保障,或因技术缺乏及管理滞后,治污设施成为摆设。
部门配合协同治水的机制不够完善。一是管理体制政出多门。“五水共治”涉及部门众多,而且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文件“打架”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有的专项规划之间内容不衔接,有的政策文件口径不一致,有的行政执法不协同,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和管理效率低下。如治污水、保供水各有两个部门牵头负责;垃圾收集有四个部门同时负责,甚至同一个部门有两支队伍在管两种垃圾;排涝水,城镇、农村界线不清,城市河道和农村河道分工不清,市政与水利部门职能不清。二是资金使用比较分散。目前,各有关职能部门都有自成体系的治水行动方案和专项资金。如某县统计,针对镇(街道)、村(社区)、企业(户)负责实施的工程建设项目的各类补助政策多达30多项。由于“资”出多门,“条条”分割,造成项目点多面广,资金使用分散与交叉重叠现象并存,难以将有限的资金统筹用于重点治水项目。三是治水合力尚未有效形成。一些地方部门之间、镇街之间、部门与镇街之间,在治水相关联的节点上,协调和统筹力度不够,有的河道治污忽视防洪排涝作用,有的防洪排涝工程又忽视了治污清淤,一条河道多次治理还难以根治;河长单位整合各方力量难度较大。
跨区域流域性联动治水机制不够健全。一是跨区域河流联治难。长期以来,跨区域河流的上下游、左右岸彼此间的利益分歧较大,难以形成联动整治合力,一些河道下游、“此岸”治理了,但上游、“彼岸”没有治理。二是流域防洪调度难。浙江的河流普遍源短流急,容易发生流域性洪水,但有的跨区域河流由于防洪调度信息沟通交流不够及时顺畅,预案不周、预警不足,致使下游疲于应对。
治标不治本的现象仍然存在。一是有些地方源头治污力度不足。存在重水面轻岸上、重短期轻长远的现象,岸上的污染源并没有明显减少,尤其是一些城中村污水直排河道现象比较严重,一些小河小溪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有些地方将黑臭水塘用一填了之的简单方法处理。二是区域性、结构性水污染问题仍较突出。一些重污染行业集聚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水环境容量,个别水源上游地区仍在引进高污染企业,生产运输过程屡屡发生严重污染事故。三是少数地方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各地的电镀、造纸、印染、化工、制砂、石材等行业,尽管已经整治、取缔、关停了一部分,但仍存在规模小、分布散、管控难等情况,污水纳管率低,集中处理难;少数地方没有找到转型升级的真正出路,对淘汰落后产能、关闭污染企业不敢动真碰硬;一些地方的产业园区由于土地指标制约,企业搬迁入园进展迟缓,对改善水质产生着不利影响。四是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任务艰巨。一些地方保留下来的养猪场,改造提升有个过程,一时较难达到污水“零排放”;鸡鸭、黑鱼、温室甲鱼等养殖污染整治推进力度不够;部分畜禽养殖户转产转业成为新的难题;化肥、农药过量使用以及废弃包装物、农膜随意丢弃现象仍较为普遍。
企业和群众参与治水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一是社会力量参与治水平台渠道较少。一些干部还不善于发动群众参与治水,不少地方不善于为社会力量、民间力量、第三方组织力量参与治水搭建平台,“政府干、群众看”的情况还为数不少。二是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城乡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陋习,对乱扔垃圾、乱倒污水、用水浪费行为见怪不怪。特别是农村仍属治水“洼地”,不少村民认为治水是政府的事情,在征地、拆迁、污水管网铺设等方面支持配合不够,边治理边污染现象时有发生。三是部分企业对治水态度消极。有的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治理污染、压缩高污产能不主动、不配合,有的抱着侥幸心理,偷排、漏排问题仍不能完全遏制。
资金人才技术支撑明显不足。一是资金保障压力大。当前,“五水共治”的各类工程项目已全面铺开,不少地方资金筹措出现较大缺口,今后难度会更大,尤其是基层财政压力较大,导致部分项目推进缓慢、有的拖欠工程资金。二是投入机制不完善。整体来看,不少地方财政资金捉襟见肘,但其他社会资金却处于“有力无处使”的境地,各类金融机构支持服务治水力度不够,服务治水的金融信贷产品不多,吸引民间投资治水的渠道不畅。三是人才技术力量弱。各地成千上万项治水工程全面开工,但有资质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及工程维护等人才技术力量非常缺乏,部分地方设计靠照搬、施工靠农民、管理靠外行,致使工程建设管理质量难以保证。一些技术难题尚无破解良方,如河道清淤产生的大量淤泥运输、堆场和消纳成为极大的难题,露天堆放占用了大量的场地,甚至成为二次污染源。
治水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相对滞后。一是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目前,涉水的法律法规和治水的惩戒、激励、要素保障等政策措施不够完善,有些还是空白。如《水污染防治法》对破坏水环境的污染责任人处罚、追责过轻,《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规章对畜禽禁养限养规定不一,处理污染物偷排漏排、超标排放行为操作性差,生态补偿的标准、考核办法、资金筹集和保障措施还不完备。二是监管、打击不到位。有些地方担心影响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管理较为宽松,监管力量不足,手段和方式落后。有些企业环保设施多为应付检查。违法占用水域情况还较为突出。
考核指标设置和考核办法不够科学。一是考核要求过急过多。有的下达任务不久就组织检查考核,致使出现短期行为、面子工程。基层治水机构涉及陪查陪考的精力比较多。有的报表几天一报甚至“一天一报”,不仅占用了基层干部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容易产生以报表数据代替治水实绩的问题。有的河道通过突击打捞、临时换水应付验收。二是考核办法一刀切。各地水环境不同,治水重点各异,但一些地方考核办法层层照搬照套、上下一般粗,考核出现了“任务重的扣分多、任务少的得分高”的情况。
进一步推进我省“五水共治”的对策建议
从“初战告捷”向“久久为功”拓展,始终保持打攻坚战持久战的精气神。解决数十年间积累的水污染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少基层干部群众担心“五水共治”是一阵风,风头一过,“三河”梦魇再度反弹;如果中途而废、出现烂尾工程,将造成极大浪费,劳民伤财;如此之大的力度如果还不能解决水问题,则“水清”无日。在此成败攸关之际,必须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把“五水共治”作为我省“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强化“治水牵引全局”的理念,弘扬攻坚克难的勇气,保持严管高压的态势,不给污水、涝水、洪水以“回潮”之机,还大自然清水碧波,给子孙后代一个负责任的交接。
从“火烧连营”向“攻城拔寨”拓展,着力巩固和提升“清三河”的成果。“五水共治”步入第二年,当务之急是要着力解决“清三河”中发现的难点问题,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防止“轰轰烈烈”后“冷冷清清”、“旧病复发”。重点是深化和完善河长制,河长体系有条件的要延伸到村,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河长的责权,避免河长徒有虚名,成为“光棍”河长、“空头”河长、“多头”河长,确保河长“守水有责”。一是切实加强河道保洁。建立健全河道保洁制度,建好“一河一档”,组建专门的保洁队伍,对整治后的河道实施三年“严管期”,由建设单位承担维护工作及维护费用,之后要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经费。推进更多的河道断面水质在线监控系统。对实施河长制管理的河流水质指标随机抽样检测,在省市县媒体上广为公布。二是大规模开展河道清淤工作。坚持先清淤后治河,加快推进万里河道清淤工程,加强入河污染源排查和封堵,重点开展老城区和城中村截污纳管、住宅阳台加装污水管道专项行动。重视和统筹淤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积极探索科学的淤泥处置新技术、新办法,推进淤泥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是做好水生态保护工作。减少各类单一的硬质砌岸、人为拉直河道等行为,加强断头河沟通,促进河水循环流动,增强河道自净能力。加大推广清水植物治理污水的生态修复工程,加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同步实施河岸复绿工程。
从“主攻水中”向“水岸同治”拓展,着力倒逼转型升级实现源头治本。治水的根本在于源头管控而非末端治理。必须加强源头减排,实现岸上与岸下的良性互动,使水环境改善、水资源优化管理、产业转型升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落实差别电价、水价和排污、信贷等限制措施,坚决淘汰岸上的高污染高排放产能。强化行业准入,采取整合入园一批、规范提升一批的方法,全面整治污染重、层次低、布局分散的小企业、小作坊,提高工业再生水利用率,推动提升传统产业。针对不少开发区“几不管”的情况,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防止开发区企业成为污染大户。二是推动农业转型发展。坚持疏堵结合、关治并举,一方面严格执行禁养区和限养区制度,健全畜牧业环境准入与退出机制,推进畜禽养殖规模化、减量化、生态化、零排放,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全面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尽快出台养殖业转型支持政策,对养殖户向家庭农场、农家乐、乡村休闲等产业转产转业给予更多扶持,实现治污与致富互促共赢。三是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结合“四换三名”、“个转企、小升规”等专项工作,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育治水关联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电子商务、文化、旅游、健康等新兴产业。结合建设美丽乡村,开发观水景、玩水游、品水产、住水畔等延伸产业,构建洁水产业链,把治水带来的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转化为“治水红利”、“治水经济”,让群众真正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从“分兵进击”向“联动联治”拓展,着力推进系统治理力量整合。水是流动的,决定了治水必须从地域各自为战、流域各自为治向统筹联动、合力共治转变。一是从强调“治污先行”向“五水共治”推进。治污水是大拇指,目前进展最快,其他“四水”工作也要抓紧跟上,特别是工程设施建设应注重综合功能的设计和发挥,如防洪工程要起到排涝、治污等作用,同时还要兼顾到水环境的改善和生态修复。二是从强调“守土有责”向“流域治水”推进。既要强调“种好责任田”,又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参照设立巡回法庭的做法,建立流域内上下游、左右岸地区间环境联合执法机构和队伍,并赋予执法队伍跨界执法权。构建流域内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包括上下游联合会商、联合监测、联合督查排查、交接断面水质考核等制度,大力开展上下游、左右岸市县异地交叉视察监督,实现全防全控,真正做到同饮一江水、共护一江清。加大总河长制覆盖面,对跨区域河流由上一级政府任命总河长。三是从强调“各负其责”向“协同治水”推进。强化治水办的统筹领导作用,实行实体化运作,整合涉水部门的资源和力量,防止一哄而上或相互推诿,如洪涝治理中,应遵循自然规律,服从流域的统一规划,避免各自为政,人为加重防洪压力。
从“突击行动”向“常态治理”拓展,着力抓好“五水共治”长效机制建设。“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的智慧,探索“五水共治”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切实把好事办好,确保治水成果经得起群众“评头论足”,经得起舆论“吹毛求疵”,经得起时间“风吹雨打”。一是创新经费筹措机制。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动态增长机制。整合部门各类涉水资金,集中用于治水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建一项成一项,避免撒胡椒面。尽快出台民间资本参与“五水共治”项目投资的实施办法,制定信贷倾斜政策,打造“五水共治”融资平台,策划包装一批“五水共治”招商项目,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治水工程和运行维护管理,最大限度激活民间资本。以树碑、刻名等形式鼓励企业、个人捐资治水,实行企业捐资治水税收减免政策。二是规范项目审批、施工和管护机制。“五水共治”是百年大计,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要建立健全项目联席联审会议制度,并联开展项目审批、专题论证、政策处理等工作,提高项目审批效率,防止项目扎堆影响工期或打乱仗。坚持公开招标、黑名单管理等办法,明确材料厂商准入条件和要求,有条件的要对施工现场特别是隐蔽工程全程录像。坚持工程进度服从质量,特别是开工较晚的项目要实事求是地设定工期,防止赶工带来质量问题。坚持厂网并举、管网先行,优化管网对接方案,尽可能做到以最短的管线收集到最多的污水。审计、监察、财政等部门要强化对项目的工程预算、款项拨付、投资追加、工程决算的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现高效治水。逐步推广委托第三方专业管护模式,促进设施运行维护的专业化、市场化;完善村级组织兼(专)管员制度,培养一批图纸看得懂、工程管得住、维护用得上的基层管护队伍。三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细化上下游相关补偿和奖惩办法,提高补偿标准、丰富补偿形式,特别是对源头地区和水源保护区加大生态补偿力度,促进区域之间、流域上下游之间的协调发展和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使百姓通过治水得到实惠,变被动治水为主动治水。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市场,全面推行污染物排放权有偿使用。四是落实水环境考核机制。严格落实并进一步完善《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考核办法(试行)》,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流域环境、经济容量制定考核模式和标准,同时引入民意测评,定期实行“回头看”,把治水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资金补助等紧密挂钩。
从“行政推动”向“依法治理”拓展,着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五水共治”。打赢治水攻坚战,离不开法治的有力保障。一是健全涉水法规体系。重点围绕推进生态补偿、水污染防治、水资源管理、节约用水等方面,推进涉水法规的系统化建设。二是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司法机关与行政执法机关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联合执法机制,对偷排漏排行为零容忍,实行行政、民事、刑事“三责并追”,强化污染终身负责意识,形成不敢污的法治氛围。三是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企业刷卡排污总量控制和产业转型升级排污总量控制激励制度,探索建立重污染行业企业水环境信息强制公开制度,定期公开企业污水排放、治污设施运行信息,加大日常巡查、随机抽查特别是突击检查力度,实现“阳光治水”。四是教育引导企业和公民学法守法。增强公民对水的敬畏之心,引导企业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减少排污行为,主动进行节水技改。
从“硬件支撑”向“科技保障”拓展,着力提升“五水共治”的科技含量。一是完善治水规划。加强顶层设计,积极借鉴发达国家近几十年来治水的成熟技术和制度。全面梳理本区域产业体系和河湖水系,科学评估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容纳力,统筹安排重点区域、供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时序,科学制订治水中长期规划,推进规划纵向衔接、横向对接。二是加强技术攻关。下大力气组织开展治水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适宜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和推广,特别是工业污染整治、农村污水收集处理、河面长效保洁、淤泥整治利用等方面的技术。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对水情的监测和评估,实现“智慧治水”。三是加大选派专家指导基层治水的力度。特别是要采取措施尽快为基层培养一批“带不走”的治水技术人才。四是完善标准规范。健全治水项目、技术、验收等各类标准,设立污染排放行为禁止清单,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处理标准,研究城镇污水处理提标改造问题。在钱塘江流域等区域实行最严格的工业企业排污标准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标准。
从“重在治水”向“人水共治”拓展,着力形成共治共建共管共享的社会氛围。治水必先治人。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治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重点是打造系列化、全方位的全民治水参与平台,包括宣传平台、监督平台、参与平台。加强爱水、护水、节水的“水文化”建设,既要抓好城镇居民的节水,更要从工业、农业等方面着手,把抓节水和水资源保护作为“保供水”的重要措施,让节水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意识。积极组建治水队、护水队、志愿者队伍,把畜禽禁养限养、垃圾分类处理、河塘保洁等纳入村规民约,广泛开展“五水共治”随手拍等活动。围绕治水深入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完善干群结合、村企挂钩、投工投劳、投资捐资等机制,引导企业和群众自觉成为“五水共治”的积极参与者、监督者。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